早期巴菲特如何应对“长期不涨”的股市?(下)

avatar
 2021-06-29 12:06
财经 第三方 杂谈  民间杂谈 

本文为新书《 投资进阶课》系列陪读帖(3), 相关目录参见我的置顶帖

插播:出版社官方正版,限时打骨折(27.8圆)  →  T猫购链

pic


上一节我们提到,巴菲特早期的应对策略,师承格雷厄姆,他们的原理是基本相同的。

在1929年美股大崩盘之后,整整一代米国人都不愿意提及股市,股票估值极低。这种情况下,股票的市值其实已经是大大低于企业的重置成本。在那个经济大萧条时期,因为需求不足,过剩严重,甚至还产生了通缩。在经济恢复的过程中,需求逐渐扩大。优先走出泥沼的企业,如果想要扩大生产规模,是新建划算,还是在股票市场收购远低于重置成本的上市公司划算?

新建产能不仅成本高,而且在建设期还不能产生资本回报——傻子都会选啊!但对股票极度失望的一代米国人,并不知道手中股票的实际价值。在那个年代,烟蒂股投资法之所以有效,是因为有两个底层逻辑。这两个底层逻辑归纳在《 投资进阶课》一书中:

一个是资产盈利能力的均值回归。通常大幅折扣的资产,盈利能力较差,不然市场也不会给出这么大的折扣。但是呢,风水轮流转,月有阴晴圆缺,任何因素都可能促成这些低效资产的盈利能力发生“均值回归”——高回报率的领域因为新进竞争者而导致回报率下降;低回报率的领域因竞争对手倒闭,产能出清而回报率上升。另一个逻辑是催化剂事件推动估值回归。催化剂事件可以是被收购、私有化、资产出售并派特别息等等,也可以是大牛市下的水涨船高,又或者突然沾上投资热点被市场追捧。


我们还得注意一点,当时格雷厄姆眼中的“烟蒂股”,看中的是资产、资产、资产。最终落到实处的是资产打折,它与盈利能力的相关性较弱,它跟我们今天说的低市盈率-低市净率组合并不相同。

因为股票的市值比其清算价值还低,所以产业资本发起收并购是有利可图的。在催化剂事件的推动下,可以实现价值回归。

但我们不禁还是要问,假设手中持有的“烟蒂股”,就是没被产业资本看上,就是趴着不涨,该怎么办?

先来看看巴菲特是怎么做的。在1961年巴菲特致合伙人的信中写道:

我们投资低估类股票,对公司经营决策插不上话,估值修复也没有时间表。我们一般重点持有五六只,每只5%至10%仓位,剩下的十到十五只则仓位很低。

这方法有时很快就奏效(股价上涨),更多时候则要花费数年时间。我们很难在买入时就找出它们能上涨的特别理由。但是,正因为它缺乏吸引力,缺乏任何可能快速引发市场青睐的动作,才会以非常便宜的价格被买进。价值远高于付出的价格,每一笔交易都是如此,让我们拥有一个舒适的安全边际。一揽子分散持仓搭配安全边际,创建一个有吸引力的组合,既安全又有上涨潜力。这些年我们买的比卖的好,我们不打算赚最后一个铜板,在买入价和我们认为合理价之间的某个位置我们就会卖出了。

大多数股票经常跟随道琼斯指数一起涨跌,仅仅因为便宜并不意味着股价不会下跌。在整体市场下行的时候,低估类股票下跌幅度很可能不比大盘少。但我相信长期看它们会跑赢指数。


如果手中的烟蒂股“长期不涨”,该怎么办呢?以下摘自新书《 投资进阶课》:

如果在买进或持有某只烟蒂股的过程中,股价上涨,巴菲特就会将其卖出,实现一笔烟蒂股投资。如果买进的烟蒂股股价长期不涨,又该怎么办?巴菲特的方法是买进足够多的股份,自己操刀释放价值。比如桑伯恩地图,巴菲特通过进入董事会,促使其分拆并卖出旗下的证券组合。类似的案例还有登普斯特风车制造公司等等。需要注意,入主董事会并不是普通中小投资者可以做到的。也就是说,普通中小型投资者运用烟蒂投资法时缺失了重要一环。


总结:早期合伙人阶段,巴菲特将其投资分作三种类型。一类是低估烟蒂型,一类是控股型,一类是套利型。在等待第一类烟蒂型股票价值回归的过程中,如果股价长期不涨,巴菲特就不断持续买进,直至对董事会决议产生影响,甚至转变为第二类控股型,自己操刀释放价值。至于第三类套利型,它本身就不依赖于大盘涨跌,它是由一个一个套利事件接力而成,当然也是可以应对“长期不涨”的市场。

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而言,资金量不足,难以影响董事会决议,所以这条路走不通。但我们倒是可以分配一部分资金在套利型,以应对“长期不涨”的股市。关于套利的话题,内容太广,我们后期再单独聊聊。

对此,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?评论区留下你的高见。


最后,烟蒂股投资在新时代还能不能奏效?巴菲特和芒格在2001年的股东大会上,分别回答过这个问题。该部分内容也收录在新书《 投资进阶课》中了,感兴趣的童鞋可以参阅。

下一节,我们继续探讨巴菲特在投资生涯的中后期,是如何应对“长期不涨”的市场。

展开阅读全文
赞 | 0 0条回复 收藏 分享
观点区
查看对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