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自动驾驶专利申请TOP30排行榜

avatar
雯雯
 2021-06-25 16:06
财经 第三方 杂谈  民间杂谈 

 比亚迪(SZ002594)小鹏汽车-W(09868)


      今天给大家分享“ 中国自动驾驶专利申请量排行榜TOP 30 ”,以及一些个人的思考。


       废话不多,看正文吧。


一、中国自动驾驶专利申请及排名

1、中国自动驾驶专利申请情况

       

pic

     随着2015年《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方案》、《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路线图》等政策相继出台。大量公司开始进行自动驾驶领域的研究,相关专利申请数量出现爆发式增长。

        从2011-2021年的自动驾驶专利申请数量来看,有明显的两波浪潮,也刚好对应自动驾驶投资的两波浪潮。

     第一波在2016-2018年,平均每年专利申请数增长接近100%,于此同时也迎来的第一波自动驾驶的投资的热潮,由于投资进展未达预期,在2019年达到顶峰。

       第二波的起点在2020年,主要是因为 特斯拉、华为、苹果等带动的自动驾驶的新希望,社会各界开始对自动驾驶有了信心,从而带动了行业整体发展。

     在投资浪潮掀起的同时,大量公司开始自动驾驶领域的研究,直接促进了自动驾驶相关专利申请数量的激增。在5年时间内,每年参与专利申请的公司由966家增至2479家,每年新增专利由2852件增至9750件,专利申请规模扩大了近2倍左右。 同时有大量的新加入公司,进入自动驾驶行业并参与相关专利申请,如,美团、新石器、小马智行、驭势科技都是最近5年新加入该领域的公司。


pic


   从申请人总量上看,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有超过8200家公司参与了专利申请,在每年申请的专利的公司当中,超过60%的公司为首次申请。但是,大部分公司技术储备薄弱,超过62%的专利申请来自在5.4%的公司;有近90%的公司,专利申请数量不超过5件,其中仅申请了1件自动驾驶相关专利的公司就超过4600家。数量在100件以上的公司仅仅只有46家,公司数量占比仅占到总量的0.55%(贡献了35.7%的专利申请数量)。


2、自动驾驶专利 TOP 30 排行榜


pic

        根据专利申请数量来看,进入前10的企业分别有百度(2009件)、华为(1332件)、大疆(705件)、吉利(664件)、腾讯(522件)、博泰悦臻(512件)、 滴滴(453件)、 小鹏汽车(434件)、奇瑞汽车(420件)和 比亚迪(397件) 其中,互联网科技公司占了5家名额,传统汽车厂商3家,造车新势力1家(没错,而且新势力三兄弟只有小鹏入选TOP 30,其他浓眉大眼兄弟的分析后面会写到)

      整体来看,这批头部自动驾驶专利申请的公司可以分为这5种类型:

    (1)互联网科技公司:例如百度、腾讯、 京东、美团、联通、 海康威视、小米、 中兴通讯、360等企业;

    (2)传统主机厂:例如吉利、 比亚迪、上海汽车、 长安汽车、广州汽车、奇瑞、 江淮汽车等;

    (3)造车新势力: 小鹏汽车、蔚来汽车、爱驰汽车、奇点汽车、零跑汽车等;

    (4)解决方案供应商:如驭势科技、初速度(Momenta)、纵目科技、 四维图新、文远知行等;

      此外,还有些公司专注于垂直领域的科创公司,如专注于智能汽车芯片研发的地平线 ( Horizon Robotics );专注于自动驾驶出行服务的小马智行;专注于自动驾驶卡车领域的图森未来、智加科技、主线科技等。


pic


      从专利申请数量来看,在造车新势力中,只有小鹏进入TOP10。 蔚来申请数量为116项,排名43名;理想就更不用提了申请数量为58项,排名89名;甚至,还不如地产造车的恒大(60项,第87名)。

       所谓“浓眉大眼”的新势力兄弟中,小鹏对自研算法的投入更坚定, 蔚来的品牌塑造投入较多,理想的产品定义很精准。从自动驾驶系统的先进性和投入力度来看,小鹏更坚决,更有优势一些,几乎可以这么说:“ 目前新势力中认认真真投入自动驾驶研发的只有小鹏”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造车新势力中,个人比较看好小鹏的原因,因为其创始人的技术基因,只有小鹏在踏踏实实做自动驾驶相关的研发,其余两家在自动驾驶领域加大投入是最近的事情,大都是去年估值上升、融资顺利后才有资源投入的。这也就是为什么从实际表现来看,小鹏P7无论从车机系统,还是NGP的体验,都领先于国内所有其他厂商(是的,包括 特斯拉)。


别看,“NIO-LI”一会儿激光雷达,一会儿全栈自研,貌似跳得高,但其实大疆反而是一个实力选手。大家可以等等看。


二、个人的一些思考


一、技术方向:目前自动驾驶有几个不同路线的选择,技术壁垒很高。无论是 特斯拉、大疆的“ 纯视觉”路线,华为的“ 激光雷达+高精地图”路线,百度的“ Robotaxi”路线,甚至是“ V2X车路协同”路线,都需要极高的软硬件结合能力,技术难度很高,成熟度与进展也相对缓慢。目前的技术方向尚未最终确定,但针对不同的小场景而言,如矿山、港口、无人物流小车等,目前的部分技术是可以满足需要的。

二、商业模式:看经营模型能否形成商业闭环。目前自动驾驶是替代人的逻辑,对于to B的商业模式而言,如果能降低成本,企业就有动力来使用技术。目前无人驾驶套件的成本还没到最低点,而人工成本还在持续上涨,马上会到交叉点;对于to C的商业模式而言,首要面临的是政策法规的约束。

三、政策法规:政府的政策与法规,需要充分界定责任后,才可能允许完全无人的自动驾驶车辆上路(开放道路)。目前来看国内对无人驾驶持支持态度,一方面,在积极推进部分区域“先行先试”,一方面也在积极推进立法程序。在实验阶段路权与法规并不是影响自动驾驶进度的主要障碍,但具体到真实场景(城市开放道路)的落地还需要较长的时间。

四、时间预判:封闭场地低速载物大约需要2-3年可以落地,封闭场地高速载物需要5-8年,开放高速载人需要10年以上,完全开放的城市自动驾驶预计在15-20年(需要配套的法律法规颁布)。


写在最后:

        关于 比亚迪对于自动驾驶的投入,很多朋友还是过分担忧了。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。

        对于造车新势力而言,他们需要活下去、需要有市场标签、需要占领客户的心理认知。所以,经营策略需要的是“激进的”、“与众不同的(如果平稳、如果普通,创业公司就失去了在这个市场上存在的价值—总有一些不一样,否则就类似于威马了,与传统主机厂的产品没有本质区别,慢慢滑落也就不出意外了)”。这也就是 蔚来重金投入服务、换电以及品牌建设的原因,也是理想依靠精准的产品定义用一款车打天下的原因之一(与众不同)。

        然而,对于传统主机厂而言,按照既定战略稳步发展才是经营的主导思想。不会因为 新能源是大趋势就会仓促决定燃油车的停产(有巨大的经营风险与决策风险),也不会全力转向一个技术路线尚不清晰、政策法规尚不完善的赛道(除非这个赛道完全符合目前的战略且没有其他战略性目标了)。因为,一个技术的推出或者应用,一定是需要有适应它的发展场景的,所以可以先储备技术、保持研发投入,结合法律法规层面的落地,再正式推出。这样既没有浪费战略机会,也不会影响正常的经营。

       所以,对于 比亚迪自动驾驶的判断。个人认为核心看两点:第一,对外合作的进展,无论是鸿蒙、地平线还是Momenta;第二,看持续的专利申请数量与排名。只要这两项指标一直处于第一梯队,那么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现阶段可以把精力放到更合适的地方了(不需要过度担心经营管理层的决策了)。


      以上专利数据来源于:国家知识产权局、零壹智库、智慧芽

展开阅读全文
赞 | 0 0条回复 收藏 分享
观点区
查看对话